武夷山:高鐵帶動“萬里茶道起點”煥發新機
新華社福州10月5日電(記者邰曉安)原木色的房屋沿街而立,梅溪便順著窗外潺潺流過。吳二龍用勺子從茶碗中舀出一小口茶湯,先啜一口,又仔細嗅聞茶勺上遺留的茶香。
“今天剛做出來的肉桂巖茶,品質不錯。”正是烘焙新茶的季節,茶商吳二龍正忙著鑒定新茶的質量,屋內的中式原木茶桌上已經擺滿了新茶葉。
武夷山被看作“萬里茶道”的起點,下梅村則是起點上的重要商埠。17世紀開始,歷史上赫赫有名的“武夷茶”從這里被運走,穿過中國多個省份后一直抵達俄羅斯。
走進下梅村,平整的青石板路、高大成群的中式古建筑、精美的建筑雕花等還可依稀看到“萬里茶道起點”的昔日榮光。
印度茶的興起、海運代替騾馬運輸、社會的戰亂動蕩等原因,讓“萬里茶道”在繁榮了兩個世紀后最終衰落。茶業不興,高大延綿的武夷山脈便成了阻擋武夷山人走向富裕的一堵堵高墻。
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,下梅村的村民幾乎全靠砍樹為生。
“下梅全村有近2萬畝山林,過去主要種植毛竹、杉樹等經濟林木,每年最高500多畝的砍伐指標是村里的主要收入來源。”下梅村黨總支書記李貴介紹,速生林有一定的經濟效益,但因為根系淺,容易造成水土流失,隨著全社會生態理念不斷增強,政府對林木砍伐的指標也不斷收緊,下梅村不得不走上發展轉型的道路。
1997年底,一條橫穿武夷山脈的橫南鐵路開通,武夷山開始有了火車,給下梅村的轉型帶來了機遇,發展旅游業、重振茶產業成為全村百姓的共識。2001年,下梅村成立了旅游公司,全村90%以上的村民都出資參了股。
“下梅村有‘萬里茶道’留下的古建筑群,游客來了可以欣賞古建筑、住民宿、品武夷茶。”下梅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勝介紹說,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“雙世遺”遺產地,獨特的丹霞地貌美景、甘甜的武夷茶對大城市里的游客都很有吸引力,而下梅村臨近武夷山核心風景區,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。
“下梅村家家戶戶都種茶,但過去只是種幾分地僅夠自用,一年產一二十斤茶,純粹是解渴,或者當作治療感冒等疾病的藥來用。”吳二龍說,火車開通后,村里人才開始大面積種植茶樹,他自己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做茶的。
不過,普通鐵路的時速僅有幾十公里,進出武夷山仍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。吳二龍出門賣茶,路上往往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個小時。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的游客、采購商往往一年也就只能來一兩趟。
2015年,被稱作“中國最美高鐵”的合福高鐵開通,武夷山一步跨進高鐵時代。加上此前開通的機場,武夷山的交通開始快速通暢起來。
“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福州等高鐵沿線的游客紛至沓來,帶動了武夷山茶、旅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。”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公司南平車務段武夷山北站站長喻新鋼說。2019年,武夷山市旅游總收入達359.11億元,是2015年的2.26倍。
借助高鐵的開通,下梅村也大力宣傳“萬里茶道第一站”的美景和好茶,游客數量迅速上升。
2020年國慶假期,經過疫情期間的短暫低潮,武夷山下梅村里再次涌進大批游客。看古民居、品武夷巖茶是很多游客來到下梅村的必選項。
“從2015年合福鐵路開通到現在,下梅村的客流量增加了一倍左右。今年國慶假期,預計平均日游客量可達1000人次,年旅游收入可達4000萬元。”葉勝說,游客的增加一方面帶來門票的收入,另外村民開飯館、開民宿、賣茶葉,下梅村的村民實現快速增收,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。
走進下梅村,放眼看去,云霧縹緲的群山之上滿目都是郁郁蔥蔥的茶樹。吳二龍如今年銷售茶葉可達一兩萬斤,還開辦了一家名為“晉商萬里茶”的茶葉公司,在山西、內蒙古等曾經“萬里茶道”的沿線地開起了茶葉專賣店。
“今年我們還有一個大的投資計劃,將在國慶后啟動。”葉勝說,廈門等地的大型旅游公司看中下梅村的發展潛力,計劃將在這里投資幾十億元人民幣興建旅游配套設施。
“屆時借助交通區位優勢,下梅村的茶、旅將會比過去走得更遠。”葉勝說。